加密货币在支付及零售投资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在某些经济体内带来风险。因此,对其监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当前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加密资产发展现状
加密资产在金融领域的活动目前来看,与核心金融要素的联系并不紧密。然而,随着其在支付和投资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增多,其发展趋势不容小觑。比如,某些地区已经开始用加密资产进行跨境支付,这显示出它相比传统金融交易在便利性上的优势。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看作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参与人数也在稳步上升。这表明加密资产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但与此同时,它独特的交易模式和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
加密资产市场还在成长中,不过已经吸引了众多资金和投资者的关注。根据相关数据,某些国家的加密资产交易参与者已经达到数万人,交易金额也相当可观。这种情况意味着,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很可能对当地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影响。
FSB及监管框架出台
2023年7月,FSB公布了针对加密资产的全球监管标准。该标准旨在增强监管措施的国际统一性。比如,对加密货币和全球稳定币提出高标准的监管建议,旨在缩小监管盲区。该框架的制定考虑了众多因素。一方面,鉴于加密资产交易在国际上的频繁发生,缺乏统一监管难以有效监控。另一方面,这也是各方经过多次协商、讨论达成的共识。
各国对加密资产的处理方式各异,有的国家持开放态度,有的则持谨慎立场。这种分歧亟需在国际层面构建统一框架来加以调和。比如,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着手将加密资产纳入常规金融监管范畴;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则对加密资产相关业务实施了严格的限制。FSB的框架能在这些差异中寻找到共同的监管基础。
相同原则的监管核心
核心原则是“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若能切实执行,能有效避免监管漏洞。当加密资产或全球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业务在经济作用一致且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遵循相同的监管标准既公正又高效。比如,在金融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若加密资产与传统银行金融产品都遭遇流动性紧张,那么监管应一视同仁。
针对不同经济体的监管机构,既可以依托现行的法律规章,也可以出台新的规定来执行监管建议。比如,美国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能够将加密资产纳入监管范围;而在一些新兴市场,可能需要从头开始,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监管法规。同时,监管机构还需具备实施有效监管所需的权力、手段和资源。
监管当局权责
监管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和责任。在考量现有监管手段是否足以应对加密资产的风险时,监管机构需根据具体情况对监管范围进行拓展或调整。比如,面对新兴加密资产衍生品引发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需迅速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同时,在统一加密资产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上,监管机构需发挥主导作用。
监管部门需全面评估加密资产跨国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设立一套国际化的快速沟通和信息交流体系。这包括与邻近国家或贸易盟友之间的合作,共同交流加密资产跨境流动中的异常或可疑情况,以预防跨境洗钱等潜在风险。
加密资产发行方和服务提供商义务
发行方与服务商需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需与各环节实际情况相契合。以一家规模较大的加密资产服务商为例,若其面临更多系统风险,其管理体系便需更为完善,问责制度需明确。同时,还需设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类重大风险进行全方位管控。
在考察某种加密货币的发行过程时,发行者需在产品设计初期便识别潜在风险,并设立相应的风险监控指标。同时,还需指派专人负责风险管理的相关报告。类似地,服务提供者亦需建立与自身战略及风险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全球稳定币的特殊要求
全球稳定币需设立特别的恢复与处理方案。如此一来,一旦运营中出现问题,便能有序地进行清算或处理。比如,在遭遇市场信任危机,导致稳定币价值急剧下降时,能依据既定方案有序应对。此外,在正式运营前,还需满足当地市场准入条件。对于新兴稳定币项目,在开展业务前必须申请许可或完成注册。同时,还需及时构建符合新监管要求的产品和系统,以满足市场和监管的双重需求。
那么,大家觉得在各个经济体内,监管加密货币的最大难题究竟在何处?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和热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