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正受到新冠病毒的冲击,经济状况变得非常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将大幅缩减,接近3.2%,这个数字相当令人震惊。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以振兴经济,成为了关注的中心。在经济低迷的表象之下,隐藏着诸多问题,比如16亿非正规部门的工作者面临生计危机,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难题。
经济紧缩带来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并非无根据。自2020年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众多国家实施了封城和停业措施。以美国为例,众多企业被迫停工,众多民众陷入失业困境。在纽约街头,无数小商业主泪流满面,诉说着失去收入来源的痛苦。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许多贫民窟工人失去了维持生计的零工机会,连基本温饱都成了难题。
遇到这样的困境,人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不安。大家都在期盼着政府能出台救援方案,希望能够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平静生活。
不应回归原状
只想着让经济回到疫情前水平是片面的。过去的经济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国家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这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导致就业不稳定。以中东产油国为例,油价波动导致就业岗位大幅增减。此外,众多工人从事污染严重的能源产业,这对健康也是一大隐患。
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来看,现在正需推动改革。自然灾害不断,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合理的经济体系。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已开始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它们在理念上摒弃了传统的恢复方式。
清洁可再生能源选项
根据众多数据和报告分析,可再生能源显然是明智之举。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30年,以能源行业为核心的气候行动将新增约2400万个就业岗位。国际能源署预测,在未来三年内,恰当的可持续能源投资每年将带来大约900万个就业岗位。
在具体实施层面,众多国家已着手进行。以我国为例,光伏和风电行业迅猛增长,同时带来了众多从生产到维护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在边远地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对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然和谐模式价值巨大
《新自然经济》系列报告中的经济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预计到203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模式能带来近4亿个就业岗位,其商业价值更是高达10.1万亿美元。实际上,生态旅游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以泰国为例,保护区周围的生态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众多职业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约12亿个岗位,占总数的40%。以全球农业为例,环境一旦变差,农业将遭受严重打击。比如非洲某些干旱地带,环境恶化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不行动的代价
不采取有效气候措施代价巨大。仅热应激一项,预计到2030年将使全球工作时间减少2.2%,并导致24万亿美元的GDP损失。这样的损失是难以承受的。
澳大利亚的山火曾经给当地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众多动植物丧生,旅游业和服务业陷入停滞,森林和木材资源损失殆尽,整个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
投资关键领域促进转型
投资清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德国为例,他们积极推动电网的更新换代,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在教育及培训方面,投入同样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失业者重新定位自己。比如英国,他们就为疫情后的失业者提供了数字技能的培训。
保护自然环境与恢复生态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在巴西,对亚马逊雨林的守护与恢复,能够增强全球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以色列,清洁技术的创新能够促进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的进步。
大家对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倡导绿色转型的做法持何种看法?不妨留下您的观点,点个赞,或转发这篇文章。